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我院曲福田教授和陈利根教授分别在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 日期:2022年12月12日
  • 编辑:魏晓宇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人民日报】曲福田: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阅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我们要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强化组织保证,激发内生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基础和支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近年来,虽然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把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的巨量消费和投资需求充分释放出来,通过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力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进程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有的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仅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而且工业化和城镇化也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推动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时间压缩、任务叠加、后发赶超、同步推进等“并联式”特征,超越了西方国家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串联”模式。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是突出“短板”,迫切需要立足中国实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用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这就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坚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传统村落,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愁,着重提高农村生活品质。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农村,也包括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民。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盘活农村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勤劳致富,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生活;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让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化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全面升级,农村宜居宜业全面进步,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工业城镇市民同步实现现代化,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强化组织保证,激发内生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切实领会坚持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观点的历史必然;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学深悟透“三农”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准确把握做好“三农”工作的主要路径和政策取向,确保新时代“三农”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强化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

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出发,通过深化改革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把握“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聚焦农民和集体的关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聚焦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加强城乡发展空间的统一规划,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原文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1/10/nw.D110000renmrb_20221110_1-09.htm

 


 【科技日报】陈利根:推进科教、产教融合育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之一,120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在不同历史时期应时立命、躬耕沃土,用“粮安天下”守护国之安全、民之温饱,累计培养了包括60余位院士在内的30多万名优秀人才,在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动物疫病防控、信息农业、现代园艺、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征程新使命,南农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总体要求,在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立足新发展阶段,南农将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和农业文明深度融合,厚植当代农科学子“强农有我”的使命担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农工、农理、农文等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农科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开展耕读教育,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的实践教学基地,着力造就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人才高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南农将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紧抓历史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越的环境,广揽人才,建设人才高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精准化引才,遵循教师职业发展规律,精细化育才;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交叉研究方向的核心目标,精心组织培育学科团队;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实施人才分类评价,鼓励人才扎根田野,攻关前沿,服务产业;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各类人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对接专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需求,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

瞄准科技前沿,筑牢农业现代化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业强国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南农将继续瞄准“四个面向”,精准聚焦农业创新“大问题”,高效服务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需求,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继续坚持以大平台大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强化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农业生产“真问题”,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堵点,引导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做研究、找课题、出成果,让农业科技转化为切切实实的强农富民生产力;深入研究农村发展“新问题”,围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向农业科技的广度深度进军,让更多前沿科技成果惠及良田沃野和千村万户,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站在新的起点上,当代南农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1/10/content_544171.htm?div=-1

 

【人民日报】曲福田: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基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