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当土地规划“遇上”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4-11-27    点击次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中国要走什么样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经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然而,当土地规划“遇上”新型城镇化,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日前,由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规划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土地规划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共谋未来发展良策。

破题

土地规划应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问题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六大主要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研讨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对土地规划管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速度快,质量不高。具体表现是,人口城镇化快于人口市民化,个体的城镇化快于家庭的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生态文明、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未来30年,要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走城乡一体、共享平等的城镇化道路,既要缓解城乡差距,又要降低整个国家城镇化的成本。”

“应该将生活方式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努力实现进城农民工和乡村居民的都市化生活。”同济大学教授石忆邵在分析了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国土空间利用要将公众福祉作为规划的首要目标,分区管制与用途管制相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一般不宜超过30%。

新型城镇化需要从“土地”破题,以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城市发展的转变,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这离不开土地规划的强力支撑。规划分会主任委员董祚继认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土地规划应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问题,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发展的城镇化。”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处长顾讯建提出,土地规划要在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合理配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用地布局、统筹生产生活用地空间、协调推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用地方式根本转变上发挥管控作用。

困局

土地规划尚未能完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

过去,我们的土地规划更多地关注事,而较少关注人;更多地强调责任,而较少强调利益;过分强调目标,而较少强调过程。”

董祚继则提出,现行土地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民主基础、法制基础还不够实,规划统筹管控能力不够强,擅自修改规划、随意违反规划的问题比较突出;空间规划碎片化问题突出,相关规划各自为政、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农村土地规划工作基础相对薄弱。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刘彦随看来,目前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缺位的状况,导致了“乡村病”的普遍存在。

《中国土地科学》执行总编冯广京认为,不少地方的土地规划未能充分体现民意,以致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效率。

出路

土地规划要实现回归与转型

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土地规划应往何处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趋向即‘管’‘用’规划,也就是空间管制+合理利用+可实施。”林坚认为,规划的实质是基于土地发展权的空间管制,未来要把握土地利用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功能作用。此外,用途管制要从“二维”管制迈向“四维”管制,不限于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等,应进一步增强平面布局、集约利用、权益维护等要求,真正显化土地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表示,土地规划应回归本位,“真正目的应该是科学合理地管控和布局,而不仅是强调耕地保护或节约集约用地单方面目标。”他建议,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用途管制功能,注重土地发展权的概念,启动《土地规划法》立法,改变当前规模与空间完全对应的规划模式,实行近期规模管控与长远空间管控的适当分离,增加规划弹性。

杨保军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探讨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融合。他认为,土地规划的思路是“保”,以静态作为目标,不变应万变,约束变化。而城乡规划则强调“变”,以动态为目标,以变促变,希望在变化中达到动态的优化。因此,两规融合就是要动静结合起来,在变和不变之间寻找平衡。

结合上海城镇化发展实际和阶段特征,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规处副处长周甬涛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实现“三个转变”:规划的价值取向应由经济驱动的传统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规划的发展模式应由土地利用的外延扩张发展型转变为内生增长型,树立极限思维和底线思维;规划的理念应由规划的技术规定向规划土地综合政策安排转变。

“土地规划的变革涉及三个方面。”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高级农艺师郑振源指出,首先,规划的功能要从土地资源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其次,内容要发生改变,不再是控制性指令指标的汇编,而是根据提出的规划目标,用指导性的指标来反映预期要达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示意性规划,并提出实施保障措施等;最后,规划方法的改变,要采取公众参与式的方式,让规划相关者全程参与。

打印此文】【返回前页
  上一条: 靳相木:解析征地制度改革的主流思路
  下一条: 党国英: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

Copyright 2022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逸夫楼七楼

025-84395700(院办)  |  84399561(研究生办/科研办)  |  84395254(学生办)  |  84399070(MPA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