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公告 > 行知论坛 > 正文
行知学术论坛之专家讲座第六期圆满结束
  • 日期:2025年11月11日
  • 编辑:学术部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2025119日上午9:30,北京邮电大学米加宁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主题为“大模型驱动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基于ChatGPT的技术影响与实践展望”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周军副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师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

米加宁教授以人类信息增长历程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大模型技术引发知识生产革命的底层逻辑。他指出,21世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研究、教育及产业发展模式,而大算力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生产力,与大模型、大语料共同构成了ChatGPT等智能工具的三大核心要素。在三大要素解析中,米教授强调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其指数级提升降低了大模型训练与运行门槛,如同机械力解放体力般,解放了人类的脑力;大模型通过捕捉海量数据中知识与语言的复杂关系,赋予智能工具强大的认知与表达能力,以GPT-3为代表的模型已展现出弱人工智能特征;大语料则为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素材,互联网时代的多元文本让模型得以学习广泛知识与语言规律。

针对知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改变,米教授从三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学习方式从“我教你学”转向问答式学习,实现个性化、实时反馈与自主探索的学习体验;二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从记忆力转向检索与应用能力,助力学习者成为“百科全书式”学者;三是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显著提升,为复杂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促进交叉学科合作。同时,他也提出知识生产变革对个体的新要求,即更丰富的想象力、对知识的全局性把控能力以及更敏锐的深度洞察力。

交流讨论环节,师生围绕大模型应用的核心议题与米加宁教授展开深入探讨。针对“专业大模型训练中的知识产权问题”“领域性垂直大模型重复建设的疑问以及AI对课堂教育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现场师生还就“大模型的公共物品属性与商业化平衡”AI赋能下的学术竞争新形态”等议题交换观点,米教授结合应急管理领域大模型应用案例,强调“人机共创”时代下,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引发在场师生广泛共鸣

讲座尾声,周军副教授对报告进行总结。他指出,米加宁教授的分享系统梳理了大模型技术的核心逻辑与应用前景,从理论、实践与个体发展三个维度,为师生呈现了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完整图景,其“拥抱技术、聚焦核心能力”的观点,对公共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次学术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师生搭建了前沿技术与学术研究的跨界交流平台,有效拓宽了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认知视野,为后续相关学科的交叉创新与实践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字来源:刘轩

图片来源: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