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董维春

董维春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性别 : 男

最高学历 : 博士

研究方向 : 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史,研究型大学与知识创新

学术兼职 : 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新农科研究实施组副组长、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农学会理事兼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教育》主编

联系方式 : E-mail:dwc@njau.edu.cn;Tel:025-84395700

个人简介与成果

主要科研项目:

(一)主持的科研项目

10.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3LSB004, 民国前期江苏农业与生物领域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912-1937), 2023-09 2025-12,在研。

9.江苏教育厅,2023年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JGKT23_B010),研究生工作站教育要素提炼与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基层教学组织视角,2023-2024,在研。

8.教育部, 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20200104, 新农科建设改革与发展研究, 2020-09 2022-09, 在研。

7.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2020SJZDAWT06, 江苏省高校新农改革与建设研究, 2020-07 2022-07,在研。

6.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7LSD002, 中大农学院创立的近代农业生物类学会历史考证, 2017-09 2020-09,结题。

5.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中之重项目, 2017JSJG006,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7-12 2019-12,结题。

4.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学位论证专项, 2018LZ, 农业博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 201 8-06 2019-06,结题。

3.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农业教育专项, 20180001, 涉农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现状分析与政策研, 2018-04 2019-04, 结题。

2.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 (委托) 项目, JGZD17_007, 江苏省研究生工作 站体系建设研究, 2017-12 2018-12, 结题。

1.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2011ZDIXM030, 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究生的体制机制研究, 2011-09 2013-09,结题。


近期论著:

(一)期刊论文

[74]刘晓光,董文浩,董维春.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农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回应 [J]. 中国农史, 2023, 42 (06): 118-132.

[73]董维春,仇苗苗,姚志友,刘晓光.“有组织”推进研究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17):1-8.

[72]董维春,张浩男,刘晓光.英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安排及其动力机制——以雷丁大学CAER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02):164-172.

[71]董文浩,刘晓光,董维春.《莫雷尔法案》前美国实用高等教育的创立与组织演化——以农业教育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23,50(01):94-112.

[70]董维春,董文浩,刘晓光.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转型的历史考察与展望——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分析框架[J].中国农史,2022,41(04):36-50.

[69]仇苗苗,姚志友,董维春.战略势能视域下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三重逻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4):9-15.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2.04.02.

[68]董维春,刘芳,刘晓光.基于结构功能模型的高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农科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07):74-80.

[67]姜璐,董维春.美国现代大学荣誉教育:历史图景与体系构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03):112-122.DOI:10.14138/j.1001-4519.2022.03.011211.

[66]姚志友,仇苗苗,刘晓光,董维春.农业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02):34-42.DOI:10.16750/j.adge.2022.02.005.

[65]董维春,董文浩,李二斌,刘晓光.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研究主题与新农科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05):24-35.

[64]董维春,文习成,董文浩,刘晓光.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基本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J].大学与学科,2021,2(01):82-95.

[63]董维春,袁家明,刘晓光.二十世纪前半叶农业与生物类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考略——以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为主线[J].中国农史,2021,40(01):43-55.

[62]姜璐,刘晓光,董维春.美国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誉学院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02):105-112.

[61]仇苗苗,董维春,姚志友.新冠疫情下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情境、行动逻辑与战略选择——以32所教育部直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例[J].教育与经济,2020,36(06):33-39+50.

[60]姚志友,仇苗苗,董维春.战略管理视角下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5):13-20.DOI:10.16750/j.adge.2020.05.003.

[59]董维春,姜璐,张炜.面向新农科的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5):24-34.

[58]孙发勤,董维春.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用户画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4):5-11.

[57]姚志友,董维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一个整体性教育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7-13.DOI:10.16750/j.adge.2019.11.002.

[56]董维春,梁琛琛,刘晓光.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J].中国农史,2018,37(06):33-45.

[55]朱冰莹,董维春.学科评价省思:场域特性、价值趋向与制度构建——兼议一流学科建设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08):146-151.

[54]张永泽,董维春.我国药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教育同质化成因探析——基于全国43家培养单位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6):46-50.

[53]朱冰莹,董维春.技术治理视角下的一流学科建设:实践反思与制度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1-7.DOI:10.16750/j.adge.2018.10.001.

[52]姜璐,董维春,张海滨.目标、策略与保障: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维行动路径[J].江苏高教,2018(10):35-40.DOI:10.13236/j.cnki.jshe.2018.10.007.

[51]姜璐,李玉清,董维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与共变研究——基于系统耦合关系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8,34(03):59-66.

[50]朱冰莹,董维春.从“符号化评价”到“真实性评价”: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核心向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6):1-6.DOI:10.16750/j.adge.2018.06.001.

[49]程伟华,张海滨,董维春.“双一流”战略引领下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3):70-76.

[48]姚志友,董维春.他律与自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逻辑与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4):31-37.DOI:10.16750/j.adge.2018.04.006.

[47]姜璐,董维春,刘晓光.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01):87-91.

[46]朱冰莹,董维春.大学知识生产能力测度:场域特性、表征框架及实践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04):132-137.

[45]朱冰莹,董维春.“建成”抑或“生成”: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的逻辑与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9):14-20.DOI:10.16750/j.adge.2017.09.003.

[44]朱冰莹,董维春.学术抑或市场: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与路向[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131-138.

[43]袁家明,卢勇,董维春.中央大学农学院若干重要史实研究[J].中国农史,2017,36(04):123-136.

[42]朱冰莹,董维春.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内涵及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6(02):16-23+36.

[41]张海滨,董维春.中国高水平大学教育国际化表达现状研究——基于84所教育部核准的大学章程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4):85-89+110.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6.04.14.

[40]张永泽,董维春.我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58家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6):71-74+79.

[39]朱冰莹,董维春.是“学术的家园”还是“市场的后院”——从经费投入透视现代大学知识生产的变革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4):132-136.

[38]卢冬丽,董维春,王琴.教育政策转移理论模型之探究——以日本教育政策转移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1):91-95.

[37]董维春,邓春英,袁家明.金陵大学农学院若干重要史实研究[J].中国农史,2014,33(06):128-137.

[36]卢冬丽,董维春,刘晓光.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统合与分化的机制分析——基于政府、市场与大学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4,37(11):159-163.DOI:10.16524/j.45-1002.2014.11.025.

[35]宋华明,常姝,董维春.美国高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范例探析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9):73-77.DOI:10.16750/j.adge.2014.09.018.

[34]张永泽,刘晓光,董维春.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6):8-12.DOI:10.16750/j.adge.2014.06.013.

[33]刘晓光,董维春,郭霞.美国赠地院校迈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路径分析——基于2011-ARWU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3):113-122.

[32]董维春,朱冰莹.协同学语境下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理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4):1-6.DOI:10.16750/j.adge.2014.04.004.

[31]董维春,刘晓光,宋力沁,詹群.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农科院的合作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2):19-22.

[30]朱冰莹,董维春.大学知识生产“动力源”解读——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崛起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3(06):78-83.

[29]邓远,董维春.基于资源基础观的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9):46-50.

[28]董维春,朱冰莹.研究型大学发展中的科学中心——对发展极理论的验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0):146-150.

[27]朱冰莹,董维春.大学知识生产的“动力源”探析——基于五国的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02):80-85.DOI:10.13397/j.cnki.fef.2013.02.014.

[26]董维春,朱冰莹.研究型大学“科研漂移”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科研相互关系的辨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9):43-49.

[25]程伟华,董维春,刘晓光.非洲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8):54-58.DOI:10.16750/j.adge.2012.08.016.

[24]刘晓光,董维春.赠地学院在美国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作用及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3):133-139.

[23]程伟华,董维春,刘晓光.农业院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2):42-46.DOI:10.16750/j.adge.2012.02.016.

[22]刘晓光,郭霞,董维春.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122-125.DOI:10.16697/j.cnki.xdjygl.2011.10.027.

[21]罗泽意,董维春.基于知识三分法的默会知识与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契合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9):117-120.

[20]董维春,刘晓光,程伟华.赠地学院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6):66-71.DOI:10.16750/j.adge.2011.06.015.

[19]罗泽意,董维春.学生家庭:全面大学治理视野下的非独立性治理主体[J].大学教育科学,2011(01):53-58.

[18]刘晓光,董维春.“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制度视角的解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3):126-133.

[17]刘晓光,郭霞,董维春.叛逆·创新·务实: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J].江苏高教,2010(05):144-146.DOI:10.13236/j.cnki.jshe.2010.05.050.

[16]郑小波,董维春,罗英姿,刘勇.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6):7-11.DOI:10.16750/j.adge.2010.06.003.

[15]董维春,罗泽意,朱志成.迈向创业的现代大学——基于1998-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农业领域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5):25-29.

[14]俞锋,董维春,周应恒.苏南苏北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变化归因及对西部的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0(02):5-9.DOI:10.14154/j.cnki.qss.2010.02.030.

[13]鲍世问,于焕钧,董维春.秉承传统 奠基未来——纪念南京农业大学恢复研究生教育三十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9):49-53.DOI:10.16750/j.adge.2009.09.015.

[12]罗泽意,董维春.高等教育券与高等教育管理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24):3-5.

[11]朱志成,董维春.论政府农业教育职能的转变[J].江苏高教,2009(03):44-45.DOI:10.13236/j.cnki.jshe.2009.03.055.

[10]郭霞,董维春.农户需求视角下的农技推广服务发展方向探析——基于江苏省农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2008(05):73-75.

[9]俞锋,董维春,周应恒.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比较研究——以江苏为例[J].江海学刊,2008(03):217-223.

[8]刘晓光,董维春,唐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42-44.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06.12.015.

[7]董维春.我国农学门类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特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42-46.DOI:10.16750/j.adge.2006.10.013.

[6]董维春,顾焕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0):108-114.

[5]刘志民,董维春.农科应用型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18-20.DOI:10.16750/j.adge.2003.10.006.

[4]廖晓玲,董维春.美、日、德研究生院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37-41.DOI:10.16750/j.adge.2003.10.013.

[3]董维春,顾焕章.江苏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的动态分析——对“威廉姆森法则”的验证[J].现代经济探讨,2002(11):19-22.

[2]董维春,远望,宋华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面向农业开展MBA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0):39-42.DOI:10.16750/j.adge.2002.10.015.

[1]董维春,马履一,远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13-18.DOI:10.16750/j.adge.2001.12.009.


(二)参编教材和著作章节

Dong Weichun, Liu Xiaoguang, et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Website Express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ChinaBased on Website Data of 83 High-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Dire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Ministries in KeiKoh Ryu Incorpora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a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Governance 2017.1191-109, Japan: Chikura Shobo Co., Ltd.

《中国涉农人才培养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12月。

《辞海》(第七版),农业学科分科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8月。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农业与生物类学会历史考略——以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为主线》,董维春等编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年8月。

《南京农业大学校史》(含发展史、人物志、图说南农120),执行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年9月。

《金善宝文集》(上下册),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22年10月。


(三)表彰与获奖情况

论文《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转型的历史考察与展望——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分析框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23)。

南农八门课:农业特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江苏省人民政府,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

科教协同: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2018年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8

本研衔接、寓教于研培养作物科学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8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贡献奖,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2016

论文《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农科院的合作为例》,获江苏省第十二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

论文《“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制度视角的解答》,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