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 院办 > 正文
我院研究生在第一届“大北农杯”全国农林院校科技作品比赛中斩获佳绩
  • 日期:2016年12月20日
  • 编辑: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近日,我院硕士研究生沈怡同学作品《自我剥削、禀赋效应与农地流转潜在市场发育》荣获第一届“大北农杯”全国农林院校科技作品比赛决赛一等奖。我院博士研究生张建等同学作品《村集体组织农地流转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了吗?》荣获“大北农杯”全国农林院校科技作品比赛决赛二等奖。

作品介绍:

现实中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现象普遍存在,加之传统的村庄惯习和土地占有关系诱致的农户对农地的禀赋效应,共同导致农户农地经营的自我剥削属性与土地的市场处置行为呈现出内在运行机制不一致性。为此,本文利用706户农户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了小农户的自我剥削和农地禀赋效应对农地流转潜在市场发育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小农户低效率农地经营导致的自我剥削与农地禀赋效应分别激励农地流转市场的潜在供给和需求。同时,农地禀赋效应弱化了自我剥削对农地流转潜在需求和供给的诱发作用。为此,文章从多维度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农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跳出自我剥削陷阱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沈怡,女,1992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导师为马贤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作品介绍:

本文基于江苏省四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考察了农户自发和村集体组织两种类型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村集体组织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农业生产效率;村集体组织农地流转在农地经营规模、合约稳定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区别于农户自发的农地流转,村集体组织下农户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农业生产人力资本投资的比例明显较高,成为提高转入户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作用机制。

作者简介:

张建,1989年4月生,江苏徐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导师为诸培新教授。

杨子,1989年11月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导师为诸培新教授。

朱高立,1989年5月生,江苏徐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导师为邹伟教授。

李发志,1989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导师为孙华教授。

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具有导向示范性和面向农林院校特色、弘扬创新精神的一项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第一届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林业大学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