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公告 > 行知论坛 > 正文
行知学术论坛之专家讲座“当前弱势群体民生保障问题研究”圆满结束
  • 日期:2025年04月14日
  • 编辑:学术部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4 月 11 日,一场以“当前弱势群体民生保障问题研究”为主题的讲座在逸夫楼 8043 成功举办。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振杰,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深入且富有洞见的分享。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冯彩玲教授主持,吸引了全院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刘振杰研究员从民政弱势群体的概念切入,深入阐述了其内涵与外延。他指出,社会弱势群体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因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处于劣势,从而处于较贫困状态的群体。这些群体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遭受社会排斥而处于社会边缘,距离美好生活差距最远。他还强调,民政业务范围内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三者之间存在重叠,且一老一幼一残三大群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50% 以上,是民政服务的直接对象,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构成方面,刘振杰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公益慈善等板块,并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提到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则面临诸多挑战,城镇化加速了农村空心化、空巢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新农保养老金数额有限,难以满足日常生活保障需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改变了农村人口结构,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凋敝和破败,成为乡村振兴的痛点和难点。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围绕相关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碰撞激烈。大家围绕“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及未来的情况有什么思考”以及“如何解决全国性的民政服务与我国属地化行政发包与条块分割体系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弱势群体的定义,师生们认为除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传统因素外,还应关注其在社会参与、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弱势表现。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的范围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特征——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劣势地位不会改变。针对全国性民政服务与属地化行政发包及条块分割体系之间的矛盾,大家认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民政服务的良好局面。



  本次讲座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当前弱势群体民生保障问题的平台,使大家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