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师生学术视野,9月15日上午9点在逸夫楼8020会议室,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悉尼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名誉客座研究员,Henry Liu副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政府的组织能力:揭示运输基础设施韧性的“黑匣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杜焱强副教授主持,吸引了学院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讲座伊始,专家首先阐述了“韧性”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现实背景。通过展示2009-2011年欧洲雪灾、2022年新南威尔士州洪灾、昆士兰州飓风等典型案例,他强调了极端气候与突发公共事件对现代城市与基础设施系统的严峻挑战,从而引出“为何要进行韧性研究”这一核心问题,奠定了讲座的现实关怀基调。
随后,专家深入探讨了韧性的认识论(Epistemology of Resilience),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两种理论学派:一是关注资产固有能力的“面向产出的视角”(Product-Oriented Perspective),包括吸收能力(Absorbability)、适应能力(Adaptability)与恢复能力(Restorability);二是强调管理过程的“面向过程的视角”(Process-Oriented Perspective),涵盖了风险识别、评估、信息处理及韧性构建等一系列动态流程。他指出,理解这两种视角的差异是构建有效韧性测量框架的理论前提,并以“面向过程的视角”导入后续韧性测量内容。

讲座的核心内容是介绍一个全新的“韧性测量框架”(Resilience Measurement Framework)。该框架创新性地将从终端用户、本地居民的期望到资产交付与管理的全过程纳入统一体系进行考量,涵盖了资产技术能力、治理与政策、政府与承包商投入能力、学习与知识推理、脆弱性分析等多个维度,强调了将韧性管理从定性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接着在当日下午3:30,Henry Liu副教授在教学楼B128进行了第二场讲座《契约、治理与绩效: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公私合作(PPP)创新》。Henry Liu副教授首先从自身经历切入,讲述他在理工科本科、硕士毕业后,先在政府工作一年,随后重返校园攻读文科博士,继而开展博后研究,完成了从理工到文科的跨界转身。谈及学科与人生道路的选择,他坦言这并非完全由个人意愿主导,更多时候是特定时间里的 “机缘巧合”,当机会出现时,选择便随之而定,难以简单界定哪一因素起主导作用。

接着,对于学术研究,Henry Liu副教授直指当下存在的“精致的平庸”现象——不少研究在范式和方法上看似规范,却与实际需求脱节,对政策制定、政府治理等现实问题缺乏实际意义。他强调,研究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生活中发掘,最终实现落地,切实回应现实需求。
此外,Henry Liu副教授还对比了中西方公务员晋升体系。他指出我国公务员晋升强调“一级一级递进”,即使背景特殊,也需在体系内逐步积累经验,待晋升至高位时,已具备丰富的基层历练;而西方部分政治人物可能“直升上位”,因缺乏基层实践经历,往往对常识性问题缺乏认知,这也为其决策埋下隐患。

讲座结束之际,主持人公共管理学院杜焱强副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指出该研究为公共管理领域提供了前沿的分析框架。老师和参会同学们抓住宝贵机会踊跃提问,就“毕业后选择升学还是就业”“如何确定将来研究方向”等问题与Henry Liu副教授进行了积极的学术互动和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活跃。


此次的学术讲座激发了师生的学术兴趣,有助于我院师生进一步探寻前沿的学术研究。至此,本期公共管理学院行知学术论坛之专家讲座第一期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中圆满结束。
图片来源:宣传部
文字来源:高怡润、钱礼楠、朱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