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公告 > 行知论坛 > 正文
行知学术论坛之专家讲座第二期圆满结束
  • 日期:2025年10月25日
  • 编辑:学术部
  • 浏览次数:
  • 【字号:
  • 打印本页

   为拓展师生学术视野,深化对可持续发展与水安全领域的认知,近日,巴西利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Carlos Hiroo Saito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主题为“巴西利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概况”与“水安全:起源、概念演变及向生态中心视角的转变”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吴未教授主持,我院博士、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在报告第一部分,Carlos Hiroo Saito教授系统介绍了巴西利亚大学及可持续发展中心的核心概况。他指出,巴西利亚大学成立于1962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建成4个校区,其中教研人员近3000名,在读学生超4.9万名。2025年CWUR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833位、巴西第11位。其下属的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直属于校董会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现设15名教研人员、3个行政岗位,开设1个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与3个研究生培养项目,累计培养277名博士与624名硕士,并依托地球未来实验室、政策与可持续性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发行《Sustainability in Debate》期刊,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提供重要平台支撑。

   报告第二部分聚焦水安全研究,Saito教授以“概念演变与视角转型”为核心展开深度解读。他梳理了1999年至2013年水安全概念的历时性变迁:从Witter&Whiteford(1999)强调“满足人类短期与长期用水需求”,到全球水伙伴组织纳入“环境保护”维度,再到UN-Water(2013)提出“保障生计、福祉、经济发展及生态系统,防范水相关灾害”的多维度定义,揭示了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逻辑。同时,他批判性指出传统研究中文化维度缺失与部分要素过度强调的问题,以亚马逊流域原住民用水实践、葡萄牙蒙萨拉兹蓄水池等案例,论证了“水-生态-文化”协同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全球水伙伴关系(GWP)的IWRM工具包——通过赋能环境、机构参与、管理工具、资金支持四大层级18项工具,为跨区域水安全治理提供实践路径,如亚马逊流域跨境水资源管理、苏里南布罗科蓬多水库生态评估等案例均体现该工具包的应用价值。

   答疑环节中,师生围绕“生态中心视角下的水政策制定”“IWRM工具包在发展中国家的适配性”“亚马逊流域水安全与原住民权益协调”等议题与Saito教授展开深入探讨。针对“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水生态保护”的提问,Saito教授结合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洪水脉冲管理”经验,强调“基于生态规律的适应性治理”的重要性,引发在场师生广泛共鸣。

   讲座尾声,吴未教授对报告进行总结。他指出,Saito教授的分享不仅系统呈现了巴西利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的科研与育人体系,更从理论演变与实践案例双重视角,为水安全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其“重视文化维度、强调系统协同”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此次学术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师生搭建了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拓宽了可持续发展与水安全领域的研究视野,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术探索与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